发布日期:2025-05-22 15:13 点击次数:75
前言:1950年11月,志愿军第20军的58、59、60、89师共计5万人在军长张翼翔的指挥下,参与了长津湖战役。58师中的172团是唯一的红军团,其前身为新四军的三支队六团。该团在围攻下碣隅里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令人肃然起敬,成为美军称为“卓越的夜间战斗部队”。
第一节:
1950年10月底,志愿军第20军开始进行参战动员。10月7日,各部队从昆山、南翔、黄渡出发,乘火车前往山东兖州,分驻津浦铁路两侧,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整编和形势教育。然而,11月3日,部队接到命令,前往东北梅河口进行整补备战。第二天,59师、58师、60师、军直属部队和89师陆续从山东吴村、曲阜、兖州出发,奔赴东北。在这次征程中,来自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师生在车厢内进行英语教学,课程内容包括简单的“站住”、“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基本短语。对于那些没有学过英语的战士来说,他们只能尽力模仿、练习发音,尽量让口音和发音更接近。
58师有1.1万人的编制,刚到沈阳时便被指令直接入朝作战。由于没有时间补充冬装,所有战士都穿着秋衣,经过辽宁丹东时直接进入了朝鲜。11月8日,58师174团3营渡过鸭绿江,沿临江的小路急行军。3营每个连由五五制编成,营连干部均配备了德制驳壳枪。每个步兵班有20人,正副班长和4个战斗小组长配备了汤姆森冲锋枪,机枪组配备了1挺捷克轻机枪。其他12名战士则配备美制M1903型7.62毫米步枪或M1917型7.62毫米步枪。物资分散携带,每个战士负担着200发子弹、8个手榴弹、2发迫击炮弹、一把铁锹或镐头以及4天的炒面。
每位战士的负重达到七、八十斤,冒着风雪忍受着严寒,每晚需要行军40到50公里。许多身体较弱的战士体力透支,快要坚持不住时,其他战士及时伸出援手,帮忙接过一些装备。随着部队向前推进,气温逐渐下降。刚入朝时,气温只有零下二度,尽管大部分战士来自苏北和山东地区,能够适应寒冷,但很快降雪覆盖大地,气温急剧下降至零下20到25度。身穿薄棉衣的战士们几乎无法抵御如此严寒,每个人都把毛巾包裹住耳朵和脸颊,棉被直接披在身上。
沿途的民居大多已被敌机摧毁,部队只能在荒山野坡上背靠背休息。夜间冻得瑟瑟发抖,脚冻麻了的战士互相捶打,帮忙搀扶活动一下,然后再继续休息。许多战士的脚因冻伤而结冰,不及时处理便会成为残废。那些脚部已经结冰的战士,只能将双脚交给其他人抱着,通过体温帮助恢复。抱脚的战士只能忍耐着咬紧牙关,直到冻僵的脚慢慢恢复过来。
第二节:
11月26日,托马斯·里奇中校率领美军陆战第一团第三营H连、I连以及2个机炮排,抵达长津湖以南的下碣隅里,接替陆战七团第二营的防务。下碣隅里是一个位于群山中的小镇,镇中的公路连接南北,还分出一条通向西方的支路。小镇周围是地势平坦的丘陵,东北方向有一片150米高的东丘,东北侧的1071高地俯瞰着整个小镇。27日,陆战七团第二营向柳潭里推进,营部和机炮连留下驻守在下碣隅里,陆战一师师部及第十军军部也在此设立了师、军指挥部。同时,陆战一师工兵营和第十军工兵营正在修建道路、指挥部以及飞机跑道。
28日,前往柳潭里的陆战七团第二营F连在德洞山口被围困,陆战七团第二营的两次增援都未能奏效。I连侦察分队在下碣隅里西南方向发现了敌方大部队,而陆战一团第三营向南推进,试图打通与古土里的联系,但未能成功。里奇中校意识到下碣隅里已经被包围,攻击很可能在当晚发起。于是,他一方面加强防御组织,另一方面请求陆战一师增派援军。此时,下碣隅里已有3913人,分属于58个不同的单位,建制混乱,难以协调。为此,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任命里奇中校为最高指挥官,里奇中校随即召集各单位并分派了防御任务。
里奇中校将陆战一团第三营I连配置在西南方,从西面起按顺序设置防线:1连、第三营营部连、陆战七团第二营机炮连、师部营、第2航空控制分队、师汽车运输营、师勤务营分遣队。东丘则从北到南依次为:陆战七团反坦克炮连、师勤务营、军部分遣队、陆军第三步兵师第十工兵营D连、军第4通信营分遣队。东丘南端与长津江之间则是陆战七团机炮连,长津江以南为师第1战斗工兵营D连,紧接着是第11炮兵团D连和第11炮兵团H连,后者分别装备了6门105毫米榴弹炮,负责支援德洞山口和下碣隅里的炮火。东南方则由第三营H连担任防守。
这是一个典型的环形防御阵地,其中最有可能遭到攻击的方向是东南、南面及西南2200米正面。为了加强防御,第三营H连和I连在防线上布置了大量地雷、绊索照明雷、空罐头盒装炸药以及蛇腹铁丝网,并堆积了约1000个沙袋。六个步兵排分布在第一线,每个排负责防御340米的正面,没有预备队。由于兵力不足,连与连之间的结合部被部署了两辆坦克。里奇中校仅有这两个战斗连在手,其他防守区域的人员大多是缺乏战斗经验的后勤人员,许多军官对作战并不熟悉,因此只能依靠经验丰富的士官来协助选择防御阵地。
第三节:
20军58师于22日接到任务,攻占下碣隅里,迅速日夜兼程翻越东白山赶赴目的地。然而,途中发现旧地图不准确,导致无法越过大雪封路的东白山。58师师长兼政委黄朝天决定推迟一天,直到第二天才能到达下碣隅里。同时,60师已按计划准时赶到古土里,并成功切断了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公路。28日凌晨3时,58师终于抵达下碣隅里以南,开始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合围该地,但此时58师已经断粮2-7天,很多战士由于饥饿几乎无法站立,寒冬时节难以在地广人稀的长津湖一带筹措粮食。最后,兵团只能弄到一些土豆,每人分得两颗土豆,这成为一天的口粮。
28日白天,下碣隅里一片寂静。天黑后,大雪飞扬,能见度极低。里奇中校意识到激战即将来临,命令所有人员保持高度戒备。22时30分,58师派出侦察小组开始试探性进攻,寻找美军阵地的薄弱点,触发了一些地雷和绊索照明雷。58师随后集中54门60毫米迫击炮和18门82毫米迫击炮进行火力准备,但所有炮弹只落在前沿阵地,未能击中美军的补给物资,这些补给对美军来说极为脆弱和重要,若能摧毁,战局将大有转机。美军无法理解志愿军为何没有瞄准这些关键目标,推测其意图是想夺取补给。
此外,严寒也对战斗造成了极大影响。近三分之一的枪支因低温无法发射,步兵的迫击炮火力支援也有70%无法启动。尽管志愿军的迫击炮兵战斗经验丰富,首发命中率极高,能够构成对美军的极大威胁,但由于低温,迫击炮无法正常发射,炮手的手被冻住,炮管也被冻结,导致射速和命中率远低于正常水平。迫使战士们不得不尽可能地接近敌人,投掷手榴弹。
30分钟后,最后一发炮弹落地,尖锐的军号声响起,58师173团和172团从南、西、东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美军也全力回击,形成了密集的火力墙,志愿军士兵在火光中成为机枪的绝佳目标。然而,密集的弹雨并未能阻挡志愿军的进攻。不久,172团在东南面的H连阵地突破了缺口,H连连长科利上尉和连部就在缺口旁。志愿军如潮水般涌入,不顾科利的抵抗,冲进了敌阵,最终突破并攻占了机场,正在施工的工兵匆忙拿起武器反击。
里奇中校立即指挥军通信营和工兵营约50人向突破口反击,但遭到志愿军射击,损失惨重,指挥官阵亡,反击失败。I连工事较为坚固,虽然两次被突破,但成功反击并基本守住了阵地,连属的3门60毫米迫击炮发射了1700发炮弹。到24时,战斗变成了交错混杂的近战。里奇中校不得不投入预备队进行反击,才得以保住阵地。173团攻击下碣隅里机场时遭遇开阔地的阻碍,最终受阻。到凌晨2时,172团3营9连成功夺取了1071高地。
美军第3师第10工兵营D连在20时才到达东丘阵地,阵地建设不完善,被迫退至东丘南端斜坡,在坦克掩护下勉强坚持。但里奇中校已经没有足够兵力调动,于是下令炮兵连和步兵营的迫击炮集中猛烈炮击东丘和志愿军后续部队的集结地。短短几小时内,美军倾泻了2000发105毫米榴弹,3000发60毫米迫击炮弹和1100发81毫米迫击炮弹,但172团3营还是在拂晓前控制了东丘的所有高地。副营长吴国祥请示是否进攻下碣隅里。
师副政委朱启祥看到美军的炮火猛烈,担心进攻会造成重大伤亡,下令不要进攻,改为加紧修筑工事,错失了攻占下碣隅里的最好机会。H连连长科利在志愿军攻势减弱后,集结全连发起反冲击,至5时30分恢复了防线。解除了这一威胁后,里奇中校下令副营长迈亚斯上尉带领315人反击东丘,但在伤亡170人后撤回。里奇中校意识到东丘的制高点对下碣隅里的防御构成了巨大威胁,天亮后继续发起反击。172团3营9连在没有任何补给、阵亡超过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仍坚守1071高地整整一天。
第四节:
天黑后,装扮成平民的韩国侦察兵发现了58师的集结地点,美军随即出动大量飞机进行猛烈轰炸,造成58师的重大伤亡。29日夜晚的总攻因此被迫终止。30日上午和下午,陆战I师第1工程营A连以及美军31团团部和坦克连,共约300人和15辆坦克撤退至下碣隅里。古土里由陆战1团3营G连、第7师31团2营B连和英国海军陆战队第41特遣队组成的德赖斯戴尔支队,经过阵亡922人、失踪321人后,剩余400人突破阻击,来到下碣隅里。拥有兵力的里奇中校立即命令陆战1团3营G连发起对东丘的攻击。
守卫1071高地东南无名高地的是172团1营3连3排,这些部队坚守至11月30日下午,阵地上只剩下连长杨根思和2名伤员。最终,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美军同归于尽。当晚6点,作为预备队的174团下达命令,3营7连、营机枪排以及团特务连一个排接替夺回无名高地并坚守至第二天黄昏。团长刘镜田特意指示,由于美军炮火猛烈,兵力不应全部布置在山上,只需留少量部队守卫,失守后再反击夺回。此时,3营全体官兵身穿秋装,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已经饥饿了三天,出发前只收到了三担熟土豆,分配时还不够每人分到一个,一部分人只得到半个,土豆冻得硬邦邦,只能含在嘴里慢慢化开。
晚上20点,3营7连成功夺回无名高地。由于172团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几乎伤亡殆尽,只有173团和174团在少量迫击炮火力支援下,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才攻占了下碣隅里西南陆战1师1团3营I连的阵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突破阵地的志愿军战士们在美军反击中全部牺牲,但173团和174团依然耗尽了最后的力量。3营侦察兵发现无名高地前方7至8公里处有一个简易机场和指挥部,3营营长认为,由于无名高地的树木已经被炸光,白天难以坚守和反击,倒不如主动进攻美军机场及指挥部。
下碣隅里东北部有一条铁路,铁路终点处有很多帐篷、汽车和物资。白天,反攻东丘的陆战队1师团3营G连在东丘西南就地转入防御。G连西北是工兵营A连3排、1排,北侧则是第1勤务营分遣队和2辆坦克。仅28人的工兵营A连3排在反攻东丘时伤亡一半,防线极为薄弱。午夜时分,3营翻过一条小铁路,700多名志愿军战士分成三路纵队散开,纵深达到1700米,宽度约30米,每个人之间隔约7到8米,卧伏在雪地里。前方有许多黑色帐篷,其中大帐篷可容纳20人,小帐篷可容纳10人,少数帐篷内有灯光。
志愿军的战斗命令是:上刺刀,凡是带天线和门口有汽车的帐篷全部摧毁。战士们悄悄摸上去,3至5人对付小帐篷,5至9人对付大帐篷,先扔手榴弹,再用冲锋枪扫射。对冲出帐篷的美军,志愿军用刺刀进行捅刺。经过20分钟的激烈战斗,美军才反应过来,纷纷向环形阵地撤退。志愿军紧随其后,一度冲进了连环形阵地,但很快被预先准备好的火力打了回来。部署在铁路后方的美第7师第31团坦克连和英军第41海军陆战队特遣队接到命令出动支援,8至10辆M4坦克和M19自行高射炮从志愿军身后冲出,一字排开,打出的曳光弹和照明弹把战场照得如同白昼。
三百多名志愿军战士被两边交叉火力网夹在中间,饥寒交迫使得战士们行动缓慢。M19自行高射炮带来的威胁最大,击中人体后能够将身体打断。营长在发现形势不妙后立即下令撤回无名高地,但只剩下16人。随后的战斗中,又有14人阵亡,全营只剩下营长和一个连通信员。此次战斗中,总共伤亡约600人,仅在坦克连阵地前就发现了200具志愿军烈士遗体。许多负伤的战士倒在敌我双方的中间地带,命运要么是冻死,要么被俘。战士们经常冒着极大风险,把受伤的战友拖回来,重伤员被放在担架上一点一点地拖回,而轻伤的则背着跑。
五:结语
在下碣隅里之战中,美军最为危险的时刻出现在28日、29日和30日。到了12月1日,20军已经无法继续进攻,柳潭里的陆战第5团和第7团于同日撤往下碣隅里。此时,下碣隅里聚集了超过一万名美军,12月7日,美军开始撤往古土里。志愿军58师在三天内损失了近7000人,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已无法对下碣隅里展开任何行动。12月6日清晨,美军开始从下碣隅里大规模撤退,撤退前将大量堆积的食品、衣物和弹药全数摧毁。在几公里外的山头上,饥寒交迫的志愿军士兵眼睁睁地看着即将到手的大量物资被销毁,心中痛惜不已。